改革开放40年,福州乡村风云变幻,小村美丽,钱袋满满
作者:智慧乡村 | 发布时间:2022-02-16
老村支书张孔彦在橄榄园采橄榄。
海峡网12月18日电(福州日报记者 庄永强 欧阳金泉 黄玲/文正帅/图)家家户户种橄榄树,村民大多有私家车,在城里买房。”在被誉为“中国橄榄第一村”的闽清县梅溪镇梅埔村白河江自然村,86岁的果农张孔彦说,目前村里的橄榄有超过3万棵树,全村人均年收入超过12万元。
这是福州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改革开放初期,农民外出打工; 40年后的今天,乡村逐渐成为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年轻人陆续回归。
在国外工作
在家里种出茂盛的树木
86岁的张孔燕是梅埔村的老村支书。他现在最大的乐趣就是照顾他的孙子孙女。闲暇时,他会去果园看看孙子管理的橄榄树,或者让孙子开车20多分钟。在县城四处走走。
白河位于梅溪镇所在的岷江北岸的山腰上。从闽清城关往北可以看到。
改革开放前,村里没有电。村民要到县城,要顺着外福铁路(又称来福铁路)下山,存在安全隐患,进城要2个多小时。
为了改变现状,张孔彦带领村民们齐心协力。 1977年,村里通电,1981年,修建了一条长5公里、宽3.8米的上山路。
张孔燕说,改革开放初期,村民的主要收入是种水稻、红薯,以及外出打工,比如在美埔火车站的搬运工站做搬运工。在山脚下。现在橄榄种植是白河的支柱产业。全村橄榄树3万多株,种植面积2000亩,年销售额5000万元以上。
“白河种植橄榄的历史非常悠久。”张孔燕说,改革开放带来了橄榄树种植业的复兴。近年来,该村橄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橄榄品种不断更新,高价值优良品种得到广泛推广。
去年是白河江橄榄收获最好的一年。扣除成本,全村人均收入接近13万元。普通橄榄每公斤只卖几元,而白河江橄榄可以卖到几百元甚至几千元。最高单价每公斤2000多元。按每公斤110粒计算,每粒单价高达20元。
目前,白河海拔150米以下的山区,橄榄种植遍地,已成为福州优势农业的代表。
来自落后的村庄
蝴蝶变成美丽的村庄
每到周末,游览闽侯县白沙镇景霞村知青文化旅游点的游客络绎不绝。除了村子整洁的外观,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这里很多房屋的外墙上都涂鸦着带有知青文化的漫画和标语。
荆下村是白沙镇唯一的革命老村。 1960、1970年代,近200名城市知识分子下乡入队。
2012年,在国外工作多年的肖屯回到村里,担任村支书。回到家乡,他的第一印象就是村子没有任何变化。那仍然是一个落后的村庄,卫生条件差,生产低迷。厕所,鸭棚。近年来,在党员带头拆除鸭棚、干厕所,落实垃圾不掉落的做法后,村庄面貌大为改观。
它是如何改变的? “一是改善人居环境,提振活力;二是增加农民收入,坚定发展信念;三是引进产业资本,发展特色旅游。”小屯解释了原因。他说,只有发展乡村特色旅游乡村改革,才能实现生态资源,才能持续投资,才能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村庄面貌改善后,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绿地。 2016年,该村响应“一村一特色”幸福家园建设目标,利用扶持资金邀请福州美术学院师生在“一村一村”上绘制知青文化漫画和标语。 20多栋民宅外墙,使景霞村成为热门旅游景点。
村里还引进建设了乡村休闲旅游基地,拥有卡丁车、植物迷宫、花海公园等一系列特色游乐项目。这些项目与红色旅游相结合,形成互动效果。并承诺提取门票收入的5%作为村级财政收入,进一步发展乡村旅游。
目前,白沙镇针对仙霞、孔园、上寨、新坡、临平、楼阁等6个特色村,以及白沙镇岷江18公里特色种植带(主要种植橄榄、脐橙、油菜),提出“一带一路”乡村旅游规划,将上述村庄连成一条线,打造面积15平方的“十里长廊”景区公里,以乡村旅游为特色。
仅从种植开始
从多个渠道增加收入
白河橄榄种植的良好发展趋势吸引了很多年轻人创业,陈睿总经理就是其中之一。陈睿的奶奶家是村里的大农户。他从小在村里长大。四年前,他在村里创办了一家公司,帮助村里注册了几个橄榄品牌。陈锐说,公司在当地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下,用好党的富民政策和新手段,不断扩大品牌影响力,提升产品竞争力,带领村民共同发展。互联网等新渠道。
发展地下村的第三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就是发展特色产业。 2014年,景霞村共同创办了荣园蔬菜基地,将30亩土地从村民手中转移到种植无公害时令蔬菜上。村民每年每亩土地可领900元的租金。村民们也可以根据需要在自己的土地上种植蔬菜,并且可以以稳定的价格购买基地。回乡务农的青年张公忠就是受益者之一。他的5亩地出让到基地,仅土地租金收入就达到4000多元。 “我以前在村里种菜,销售渠道不稳定,行情不好,菜就烂在地里,每亩年收入不超过4000元,现在只负责种菜蔬菜,其他的不用我操心,一般可以维持在1.5万元左右。”张公忠说。
由于良好的生态环境,景霞村的蔬菜基地已经发展到60多亩。参与种植的农民从不足10人发展到80多人,人均年收入增加约5万元。
改革开放40年来,福州培育了一批产业带动、特色农业带动、海洋经济带动、休闲旅游文化带动、党建等不同发展模式的特色村落。建筑驱动,华侨资本驱动。建成了一批“基础设施完善、人居环境优美、文化生活丰富、安居乐业、风景如画”的优质示范村。
随着农村的发展,福州农村居民收入显着增加。 2011年,福州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万元大关。 2017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865元,比197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29元名义增长137倍。参与交通运输、建筑工程、乡村旅游等二、三产业。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增长潜力不断挖掘,股权分红和土地租金收入不断增加,农民的“钱袋子”不断充实。 (福州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