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乡村赋能乡村振兴—万村乐
作者:智慧乡村 | 发布时间:2023-08-26
数字乡村是信息化、网络化和数字化理念与技术在农业农村应用的产物,是我国农民增收、乡村振兴国家战略的方向,是建设数字中国和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数字乡村呈现飞速发展态势,为具备条件的乡村振兴插上腾飞的翅膀。
2022 年
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国家多部门联合印发《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进一步明确“十四五”时期数字乡村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对数字乡村工作进行全面部署;
2023 年
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等5部门联合印发《2023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明确提出到2023年底,数字乡村发展取得阶段性进展。
数字乡村建设的阳高案例
大同市阳高县众和村数字乡村示范项目是山西省十五个数字示范村项目之一,该项目充分结合了当地实际情况,在乡村治理数字化、乡村产业数字化、乡村民生数字化、乡村安全数字化等方面做了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数字生产案例
——骨肉相连生产管理系统

近年来,大同市阳高县因地制宜发展原料加工产业,充分利用交通便利、脱贫劳动力多、基础设施完善的优势,建设速冻产品(骨肉相连串)加工车间,项目建成后预计可增加村集体年收益约15万元、创造就业岗位80个,不断增加村民务工收入。
骨肉相连加工厂的数字化管理系统可对生产企业的生产管理等运行状态进行监管,实现了生产全程可视化、智能化,在扩产能、强带动、降成本上取得了成效。
通过数字化赋能农村产业,阳高县正在书写“一个产业带富一方百姓”的生动故事。
数字生活案例
——智慧养老&安防系统

众和村充分运用数字乡村治理服务平台,通过科技赋能,为群众服务,让乡亲们过上现代化美好生活。
众和村为独居老人等群体免费发放了150个智慧养老手环,它与数字化治理服务平台后台进行连接,可实现一键报警、健康监测、远程定位等功能。
此外,村内的安防监控,给人民群众提供了一个非常安全的感觉,有什么矛盾纠纷或者治安问题,村委工作人员都能够第一时间发现,及时去解决、去处理。
8月21日,大同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丁国华一行深入大同市阳高县调研指导工作中对于众和村数字生活平台给予了充分肯定。丁国华表示,众和村的安防系统对于众和村的防火、防汛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养老系统对于村内的老人、大病患者进行实时动态电子检测;防返贫系统也是一目了然的展示出了村内的监测户情况等等。
数字农业案例
——大棚智能控制系统

在众和村,一片智慧温室大棚格外显眼。与普通温室大棚不同,这片温室大棚配备了传感器、打药系统、虫情监测系统、防火监测、气象站等设备,并利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实现了温室大棚的自动化控制,管理大棚的许多工作家里就能完成。
棚主通过智能手机远程控制大棚的卷帘、通风、浇水、打药设备,很多种植流程不再全靠感觉、凭经验。智慧大棚实现科学化、智能化种植,帮助棚主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人工成本支出,同时提升了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实现了家庭收入的稳步增长。
展望未来
数字赋能,激活了乡村治理“一池春水”。随着众和村数字乡村平台的投运,不断深化“数字乡村”智慧平台应用,使数字乡村建设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