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新闻

如何以文字铸魂,以文字塑造乡村建设

作者:智慧乡村 | 发布时间:2022-03-09
清水村的实践,正是我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旅游赋能乡村发展的一个缩影。乡村建设“有形无神”乡村建设,需要激发文化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那么,在乡建的具体实践中,如何用文化“铸魂”“塑形”?乡村振兴,需要文化赋能。

如何以文字铸魂,以文字塑造乡村建设(图1)

兰巴禅艺术小镇全景。(武隆区文化和旅游委员会供图)

如何以文字铸魂,以文字塑造乡村建设(图2)

日前,市民在荣昌区安福街道同安村玩耍。首席记者 范龙 实习生 何培宇/视觉重庆

风光旖旎,春分气象,千花百花争艳。

3月21日,武隆区羊角街道清水村,春雨过后,天空晴朗,街道碧绿。游客为追求“艺术”而来,有的在心跳博物馆记录自己的心跳,为自己的生活拍照;有的走进“爱情之路”,体验丹麦童话的浪漫与纯真;天籁之音...

生活就是艺术,艺术就是生活。这个曾经偏远贫困的山村,如今以一张艺术“名片”闻名于世,成为了热门的旅游胜地。

清水村的实践是我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旅游赋能乡村发展的一个缩影。去年,全市创建乡村旅游A级景区20个,乡村旅游线路200多条。其中,20个村进入第二批国家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

乡村建设需要利用旅游业“一业兴、全业兴”的辐射带动能力,旅游业要有IP(即知识产权,能带来效果的产品)形象,IP形象就是生产力。如何因地制宜打造独具特色的乡村IP形象,让“千村”变“美”,既能留住乡愁,又能将田园风光、美丽乡村变成聚宝盆?

文化缺席

农村建设“有形无神”

“你看我们村,车在风景里走,人在画里游泳,游客络绎不绝。其实村里也一直空着,差点死掉。” 清水村村长傅国栋告诉记者。

生态文明乡村建设_乡村建设_乡村建设方案

清水村距武隆市约30公里,海拔约1000米。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高谷深,耕地少,土层薄,无蓄水。

村民们苦苦挣扎,种了烟叶,种了茶树,但很多人在天干了之后就死了。无奈之下,我转而种植玉米和土豆。

在地上吃饭很难,村民们只能大量外出打工。随着人流的不断外流,村子的人气逐渐减弱,活力逐渐丧失,出现了从“空巢”到“弃巢”的趋势。

“用文化赋能乡村发展。说实话,我们以前从来没有想过。村里既没有文物古迹,也没有特色民居,我们唯一能接触到的‘文化’活动就是看电视还有打麻将。” 傅国栋坦言。

如果说在清水村的乡村建设过程中,文化的缺失受到地理环境、交通条件、村民态度等主客观因素的制约,而同安村、安福街道、荣昌、可以进一步说明问题。

谈“古”,成渝古驿道穿村而过,见证了同安村千百年来的繁华与辉煌。半边天是亮的”就是一个写照。

说起“现在”,永荣矿务局于1959年在这里掀起了第一波农村建设。在打井、采煤的带动下,小山村也有了电影院、商店、卫生站、食堂、招待所。鼎盛时期煤炭年产量5万吨以上,员工1200余人。

“利用煤矿的光,我家在1950年代安装了电灯,当时很多县都只能点煤油灯,村里的女孩和男孩是十里八乡相亲的对象。 " 55 岁的村民刘长昌回忆说。

然而,自1980年代以来,随着资源的枯竭,矿山被迫关闭,工人逐渐撤离,工厂荒废。除了留给村民的废墟外,人均只有4点土地。“矿山占地,不能再开垦,种粮是吃不饱的。” 刘长春说,曾经风靡一时的“煤村”已经没落了。

“这两个村子的文化缺失绝不是孤立的现象。即使是现在,一些地方的村落建设仍然缺乏内涵,存在盲目轻率、不切实际、方法简单、行为不当等现象。”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联盟副主席张晓军说,比如在一些地方,外观的建设比实际需要更重要。,颠覆性地改变了村庄原有格局,甚至用主观想象代替了客观现实,使村庄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吸引力,招商项目变成了“未完成的景区”。

乡村建设方案_乡村建设_生态文明乡村建设

植入外来文化

乡村成为热门打卡地

乡村建设需要激发出最基础、最深厚、最持久的文化力量。因为,差异化的文化表达可以呈现出主题鲜明、亮点突出的独特形象。

那么,在乡村建设的具体实践中,如何用文化“铸魂”“塑”?

对此,在清水村成功打造兰坝国际禅意艺术度假村的陈勇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明月照松树间,清泉石上流”如田园般美妙;

“开面园,谈酒桑”的热情是乡村;

“拄着柴门外的棍子,听风中的暮蝉”,仿佛置身于乡间,悠然自得。

...

“农村和城市在自然环境、历史沿革、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差异,造就了两者的巨大差异,这也是国家对城市人的吸引力的源泉。我们需要什么要做的就是用文化的手段来放大这种异质性,让都市人在下乡的时候可以放松一下,有所收获。” 陈勇说道。

2012年,他去武隆度假。听说清水村有一家农家,羊肉做的很好,就和朋友一起开车过去。

“车子在蜿蜒的山路上绕了很久……房屋破败,土地贫瘠,清水村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枯萎。” 陈勇回忆,但当地绿水青山的老房子,却有着质朴的性格。老百姓感动了他。

“没有可以挖掘和表达的历史文化,我能不能植入‘外来’文化,用大地艺术创新乡村?” 有着浓厚艺术情结的陈勇说。这时,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脑海中闪过。

随即,他和他的团队在两个月的时间里,通过考察、论证、设计……制定了一套“艺术兴村”方案,蓝坝项目启动。

在建设过程中,陈勇把“艺术本体”和“审美情趣”作为成败的关键。

在艺术本体方面,他选择当代国际前卫艺术,邀请多位世界知名艺术家创作心跳博物馆、浮岛、爱情之路等国内独具特色的IP作品,涵盖绘画、装置、雕塑、行为等艺术类。

在审美品位上乡村建设方案,他秉承“艺术还民”的理念,在选择作品时注重贴近性、参与性、地方性、生态性、多样性和功能性,力求让每件作品都融入环境. ,走进农村,走进观众,走进农民的生活。

“美学对于艺术项目来说尤为重要。首先,它不能是一小群艺术家的‘自愈’艺术,必须兼顾大众审美和游客的参与互动;做出自己的特色顺势而为,做一门真正接地气的艺术,大多数人‘触手可及’,具有一定的领导力。” 陈勇说道。

终于,历经8年匠心,陈勇的作品——中国五龙·兰坝国际大地艺术季于2019年8月拉开帷幕。虽然新冠疫情“搅局”,但项目依然“一炮而红”。接待游客近100万人次,节假日和旅游旺季,周边民宿更是难求。

付国栋说,项目对村子的带动作用明显。土地流转方面,全村年收入150万元以上;村务方面,全年约有300名村民在该项目工作,月薪约3000元;村里建起了15个寄宿家庭和农家乐,夏季经营良好。旺季月营业收入超过10万元。

乡村建设方案_乡村建设_生态文明乡村建设

挖掘当地文化

以独特形象激活内生动力

与清水村“无中生有”的外来文化植入方式相比,同安村探索了另一种“村文化振兴”模式。游客的心。

依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荣昌陶艺的文化魅力和感染力,该村以荣昌陶艺为主题的古街古道、展览馆、博物馆、文创市场等建设了不可复制的特色。独特、令人惊叹且富有感染力的乡村空间。

今天,走进同安村,小桥、老街、古巷连成一串明珠,陶艺、文创、展览交相辉映……悠闲静谧的村落院落,鱼塘波光粼粼,鳞次栉比。新型农业大棚,吸引了大批游客、农民、采购商、年轻人聚集、喝茶、聊天、赏陶、交易,每个人都在寻找最舒适的生活状态。

值得一提的是,在让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活”“火”的过程中,同安村非常注重对时代传统文化的表达。

村里利用村里闲置的同安小七院落,介绍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的关永双和李云山成立陶艺工作室,专心制作陶艺。

与传统的“师徒”制陶模式相比,两人均受过专业艺术院校的培养,具有较高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他们在延续荣昌陶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将“时代基因”融入到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中,在器形、色泽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艺术创新,尤其是对陶器的创新发展。汉代草木灰釉。20余种植物灰釉作品,更符合时代审美,深受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人的欢迎。

他们的多幅作品曾获国家级奖项,作品《无像》也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同安村党支部书记邓月虎介绍,目前,该村已走上了“农村+农业+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新道路,实现了文化资源、文化资源的有机结合。创意和生态旅游。到2020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1万元以上。

黑色的瓦房,白色的粉墙,错落有致的民居点缀在青山绿水中,金黄色的油菜田镶嵌在地面上……如今,江津区五潭镇郎家村已成为一幅美丽的画卷。这里我们正在探索的,是乡村振兴的另一种新方式——用红色资源激活乡村发展。

郎家村是聂荣臻元帅的故乡、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聂荣臻元帅故居所在地、全国蔬菜种植综合标准化示范区项目基地、国家“一村一村”。一品”示范村。

该村利用聂荣臻故居、冲口私塾、聂染坊、杂七寺小学、五潭古镇等资源,从整体上提升村落风貌、景观和环境。博物馆、田野学校、乡村红色舞台、富硒牧区等文旅互动体验点,打造集红色教育、农耕文化、农业科普、亲子研究为一体的红色教育体验景区,和旅游业。

目前,郎家村不仅获得了国家森林村、全国文明村、全国红色美丽村等多项“金字招牌”,聂荣臻的家乡风景区也在积极打造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点。大量游客的到来,也带动了村民增收致富。去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7万元。

“用红色精神代代相传,激活组织振兴、文化振兴、产业振兴,促进农业、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不断激发村民创造美好幸福的内在动力生活,不仅丰富了村民的腰包,也改变了村民,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郎家村党委书记杨中海说。

专家意见>>>

西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秦宏宇:

乡村文化发展要保护和传播特色乡村形象

乡村振兴需要文化赋能。乡村文化如何激发内在活力、动力和创新,走差异化、本土化的发展道路?3月22日,西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秦宏宇就此事接受了采访。

在秦宏宇看来,在乡村文化发展和乡村形象传播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三个问题:

一是乡村文化发展要保护和传播鲜明的乡村形象。在重庆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每一个村庄都是一段“秘史”。由于地理、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巨大差异,它具有内在的文化基因和文化脉络,这也是村庄形象的特征。在乡村形象的传播和塑造中,要因地制宜,注重挖掘、保护和传播自己独特的文化,形成自己独特的乡村景观和文化魅力。

二是乡村文化要注重多元媒体的共生。随着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从广电“村村通”到农村互联网普及,到现在人人有智能手机,农村文化要加强农村民居、名人故居、历史传说、民俗风情等。还可以构建自然景观、文化旅游热点、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等新农村文化传播领域,还可以借助网络直播、微电影、和沉浸式旅游。这就需要在共生融合的基础上,共同创造更丰富的媒体格局,更好地传播乡村文化。

三是乡村文化要注重激发村民的内在动力。归根结底,乡村文化就是村民的文化。村民的身份认同不仅是文化的基础,也是乡村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改变以往“文化舞台、经济业绩”的思维方式,更加重视村民对村落文化的创造和发展,吸引更多村民参与村落文化建设,并通过积极参与,增强村民的集体感、归属感和认同感。同时,应鼓励农民使用今天的' 以各种媒体和技术手段传播自己的乡村文化,主动塑造乡村文化形象。(记者韩毅)

上一篇:金融支持农业、盘活闲置土地、浙江农村改革融合发展取得长足进步
下一篇:贵州进一步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
热门服务和内容

客服微信

  • 客服微信

    扫描咨询

  • 官方公众号

  • 官方公众号

    扫码查看演示

  • Copyright © 2019-2021 网侣(宁夏)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备案: 宁ICP备16000137号-9
    电话咨询:183-9523-2024
    在线客服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