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新闻

随着现代农业和智慧农业的发展,如何培养高层次的农林人才——

作者:智慧乡村 | 发布时间:2022-01-14
农林人才培养与农业产业需求不适配,怎么办?作为新时代农林人才的培养目标,“知农爱农”指向了农林人才的价值观,而“强农兴农”则指向了产业服务能力。从服务生产到服务产业,农业发展给新时代的农林人才培养提出了新需求。“我们真正要解决的是如何培养符合产业要求的复合型农业人才。如何培养引领产业发展的农林人才?急需建设富有特色的新农林人才培养体系产学研深度融合培养“新农人”

“现在,很多地方新建了大型苹果园后,最大的痛点就是管理技术和标准化种植。” 河北农业大学植保专业的李云浩毕业后开始创业。他发现,随着市场意识的增强,之前分散的个体种植逐渐走向适度规模化经营。

研究生期间智慧农业,李云浩的研究方向是苹果枝干环病的防治。进园后,他意识到果农不仅需要病虫害防治知识,还需要种植和销售的知识和渠道,甚至智慧种植的理念和管理方法。

与李云浩一样,中国农业大学教务委员会副主任王涛教授也在反思,面对农业产业化、规模化、智能化发展的发展趋势,“传统模式下培养的农林人才已经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农林新人才培养方式必须调整!

2017年“新农科”概念提出至今已三年,2019年安吉共识、北大仓行动、北京指南相继发布。“新农科”建设经历三年。找到解决方案了吗?为此,记者采访了一批走在改革前沿的农林院校。

农林人才培养与农业产业需求不匹配怎么办?

“新农科”的本质是专业的供给侧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中强调,要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培养更多懂农业的新型人才。并且热爱农业。

作为新时代农林人才培养目标,“知农爱农”指向农林人才价值观,“强农兴农”指向产业服务能力。

但在实际教育教学中,专业划分过窄过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实践环节缺失,培养的农林人才难以满足。当前农业发展的需要。

在扬州大学农学院院长闫长杰看来,长期以来,农林学科教育教学改革滞后,培养的学生知识面窄,能力体系不完善。当前适度规模化、智能化农业的发展趋势对人才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农林人才的培养必须‘学以致用,应用要因地制宜’。”晏长杰说道。

“传统上,我们精心划分专业和传授知识是为了满足专业技术的需要,已经不能满足农村和农民对产业技术的更大需求。”王涛说。

从服务生产到服务业,农业发展对新时期农林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

在王涛看来,随着农业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新农学》需要解决人才培养与需求不兼容的问题。“新农科”的本质是专业的供给侧改革。.

“我们真正需要解决的是,如何培养出符合行业要求的复合型农业人才。” 王涛表示,针对这一问题的“三合一”人才培养模式是中国农业大学当前改革的核心。

该模式由通识教育、通识理论与技术教育、专业理论与技术教育三个部分组成。通识教育解决了培养谁的问题,旨在培养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通识教育指向某一领域的一般知识和技术;专业教育需要满足学生在特定专业方向的就业需求。

王涛认为,这次改革将帮助学生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一个可以在特定行业领域就业的人,一个专攻技术领域的人。

河北农业大学副校长赵邦红在参观完大棚温室水肥一体化灌溉技术后,感受到了危机感。工业和科技飞速发展,学校培养的人才能否适应?

“人才培养的目标,必须通过一定的教学体系来实现。” 赵邦红说,对此,河北农业大学把市场和企业放在教育教学的前面,以社会需求为目标,逆向调整教育教学体系,服务每个人的需求。专业构建包括基础能力、专业核心能力和拓展能力的培养路线图。

以林业专业为例,路线图先列出了市场上对应的工作岗位,如林木种植、园林绿化、山地管理等,然后倒过来标明每类专业所需的核心能力和对应的课程。位置。内容等

“对于学生来说,这张地图是保证能力实现的导航地图。他们一进入学校,就可以看到毕业时需要掌握哪些技能,可以掌握哪些课程。对于教师来说,有一个有了地图,他们就可以清楚地辨认出自己所教授的课程在整个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赵邦红表示​​,对于学校来说,可以有效配置教学资源,解决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的问题。

农林专业的师生如何才能走得好?

产学研合作要专家教师联动

智慧农业_智慧农业股和农业有关系吗_智慧农业ppt

“这头牛是纯种牛还是杂交牛?是哪个品种的杂交后代?” 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县三河镇肉牛养殖园的牛棚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几名学生在观察牛群情况的同时,听着实践老师的指导。

农业是根植于大地的产业,农学的本质是一门实践学科。但是,在农业教育中,不走下坡路、做不好的问题在师生中普遍存在。

“你不能在黑板上种田,你不能在实验室养牛。” 宁夏西海谷高端养牛产业研究院首席专家、西北农林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教授赞林森认为,对于本科生来说,实践教学的主要作用是走出校门开阔视野,了解现代农牧企业生产经营,真正培养具有“懂农业、爱农、爱乡”情怀的农林人才。

对此,2017年以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海原县政府、华润集团联合成立了宁夏西海谷高端养牛产业研究院。除了长期驻扎的20多位教师和研究生外,学校相关专业的本科生每年还要在这里进行至少一个月的实践学习。

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要培养‘懂两爱’的农林人才,最关键、最重要的是懂农业,深入农村、走进田野、走进农业的方方面面,才能真正懂农业。只有做体力劳动才能知道农业的发展,只有考虑到农业的特殊性和农业与其他产业的区别,才能理解‘三农’对中国发展的重要性。” 赵邦红说道。

但在现实中,实践教学仍面临基础资源不足的问题。如何吸引企业参与协同教育?实践教学如何运作?

“产学研合作要靠专家和教师联动。” 赞林森介绍,五年来,他带领团队帮助当地企业将养殖死亡率控制在5%以内,良种率提高了50%以上。以30%以上的增幅,本土养牛产业逐步走向高端化、现代化。

“通过现场老师的连线和现场指导,学生不仅有一个稳定有序的实习场所,而且可以快速进入岗位,边干边学,还可以领取国家机关提供的工作补贴。公司。现在,我们的学生来了,公司欢迎实习。”赞林森说。

在王涛看来,这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他反映,由于评价导向等原因,部分农学教授对农业生产流程不熟悉,部分农机专家未到现场实际操作。

智慧农业股和农业有关系吗_智慧农业_智慧农业ppt

“谈农业现代化,比如机械化、智能化、信息化的全过程,如果老师教给学生概念,他们从来没有到过生产第一线去理解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怎么会这样?师生为农业现代化服务好什么?” 王涛表示,大学必须先帮助企业解决问题,学生才能拿到准考证。

如何培养引领行业发展的农林人才?

急需构建具有特色的新型农林人才培养体系

在工作中,李云浩发现,如今的果园经营者50岁都算年轻,农业产业人才缺口明显。

随着就业口径的扩大,据《中国涉农人才培养与就业调查报告》显示,2013年至2107年农业专业毕业生中有36.33%进入涉农企业。与科研相比,涉农企业是涉农高校毕业生最大的就业流向。

赵邦红介绍,在河北农业大学,70%到80%的毕业生会选择在农业金融等涉农领域工作。

不过,虽然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在泛农领域实现了就业,但在王涛看来,真正留在一线、引领关键技术和产业发展的人才并不多。

“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角度来看,既要保障耕地等生产资料,又要保障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掌握这些技术的人才。” 王涛说,高校人才培养的规范和质量直接关系到我国粮食安全和质量。生态安全。

四十年前,扬州大学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李碧春高考后选择了农业专业。与过去半个世纪的变化相比,她对农业高层次人才的去留有自己的看法。她说,“当时农业确实很辛苦。但近年来,随着现代农业和智慧农业的发展,学生们越来越意识到,农民也是未来的‘白领’职业。 "

如今,扬州大学课堂和实践基地的“智慧”和“智慧”课程越来越多。在学校设立的智慧农业研究中心,围绕农业发展趋势,正在开展各项多学科、多学科的综合研究。

农业农村的新变化也在增强农业专业的吸引力。

李碧春说,以往学院每年近200名本科生的招生名额往往是通过降低分线、调整等方式完成,而现在“年年满员”。

近年来,王涛走访了多所涉农高校。他观察到,惯性强,对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存在路径依赖,组织结构仍有待优化,教师科教融合意识不强,对本科教学重视不够,中国特色农林教育体系还处于理论探索等阶段,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新农科”建设的进展。

“‘新农学’不是延伸,也不是小修,而是彻底、系统的改革。” 王涛说,过去的路行不通,现在大家对此有共识。然而,如何认识新旧,如何构建具有特色的新型农林人才培养体系,仍处于不断探索之中。(本报记者梁丹东路万龙)

■专家点评

产学研深度融合培育“新农民”

“新农科”于2017年正式启动,至今已三年。建设三年来,在教育部政策引导下,全国涉农高校陆续部署、落实、推动了安吉共识、北大仓等一系列政策和行动行动和北京指南。农业专业中,布局适应新产业新业态发展需要的新型涉农专业,为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科学应“变”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

近年来,不少农业用人单位频频出现用工荒甚至“用工荒”,尤其是在生物科技、智慧农业等农业新技术新业态方面。“就业难”问题依然存在,人才供需失衡问题并未得到有效缓解。

主要原因在于传统的涉农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未能准确对接行业需求。人才培养供给侧和行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和水平上不能完全适应,“两张皮”问题依然存在。

智慧农业ppt_智慧农业股和农业有关系吗_智慧农业

作为培养高素质农业人才的摇篮,涉农高校要保持对人才需求变化的敏捷性,适时调整农业人才培养方向和培养模式。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科学调整人才培养方向,加快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农业人才,是当前和未来农业高等学校建设的主要任务。新农业科学。根据政校企合作“三螺旋”理论模式,涉农高校关注农业产业发展和人才需求变化。"

立足“新”,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

“新农学”内涵的根本点在于“新”,不仅在“农”,而且在“科学”。但这个“新”并不意味着重新开始,更不意味着重新开始。在发展新农科、培育“新农民”的过程中,要把握多学科融合的重点。

首先,要加快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当前,农业科技的快速发展对农业学科的创新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学科交叉形成的新兴学科,可以为我国农业学科和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二是加快农林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创建特色学科也是高校实现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内容。各农业院校要根据自身基础、条件和优势,围绕农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产等重大农业问题,加快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建设,培养专业人才。有针对性的培养具有自身特点的人才。

三是加快布局“新农科”组织体系。各涉农高等学校要逐步优化学科组织。在改造提升现有涉农专业、布局新兴涉农专业、调整优化专业结构的基础上,重构学院和学科布局,加快建设各类交叉学科科研机构。探索培养新型农业人才新范式。

聚焦“能量”,共建协同育人社区

重理论轻实践、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协调发展、校企合作缺乏深度……这些是传统农业人才培养的短板,也是“新农学”建设“培养新人才”要解决。问题。

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是农业人才素质能力体系的核心。为适应和匹配农业产业发展,“新农科”人才的素质和能力亟需通过不同的平台进行锤炼。事实上,自新农科建设启动以来,不少涉农高校在产学研合作育人方面进行了多种尝试和探索。农林实习基地建设取得良好成效。

“一棵树不成一片森林”。为加快培养符合“新农科”内涵的高素质创新人才,促进人才培养、科研和社会服务全面开花,除上述探索外,涉农院校鼓励高校逐步构建完善的产学研合作办学体系。

首先,要确定合适的人才培养目标。要始终坚持“学以致用,应用因地制宜”的办学理念,以现代农业发展需要为导向,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的学术优势,培养国家、社会和行业需要的新型农业人才。.

二是要多层次完善和深化实践体系。实践教育应作为农业学生培养的重点环节,特别是可适当提高校外实习比例,帮助学生获得就业基本经验。

三是采取更多措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学校、企业、政府教师,深化“三全育人”,构建教师产学研协同和教教融合体系。(扬州大学农学院院长闫长杰)

上一篇:厉害:人才支撑更强,乡村人气火爆(乡村振兴怎么做④)
下一篇:解决方案: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银行业如何做好重点领域信贷支持
热门服务和内容

客服微信

  • 客服微信

    扫描咨询

  • 官方公众号

  • 官方公众号

    扫码查看演示

  • Copyright © 2019-2021 网侣(宁夏)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备案: 宁ICP备16000137号-9
    电话咨询:183-9523-2024
    在线客服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