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新闻

中国农业大学:农村改革40年:回顾与感悟(图)

作者:智慧乡村 | 发布时间:2022-12-31
农村改革40年:回顾与感悟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我国农业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生产大幅提升,农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农村面貌根本改善。40年的农业农村改革,涉及到各个方面。回顾四十年农村改革历程,总结改革经验,对于继续深化改革,推动更好更快发展,推动乡村振兴进程,具有重要意义。改革在巨大的争议中进行,短短几年时间,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都获得了极大的发展。

农村改革40年:回顾与感悟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理事长 柯炳生

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我国农业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生产大幅提升,农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农村面貌根本改善。40年的农业农村改革,涉及到各个方面。其中最主要的,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土地制度,市场制度,农业税收和补贴制度,就业制度。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指明了未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新目标、新任务。回顾四十年农村改革历程,总结改革经验,对于继续深化改革,推动更好更快发展,推动乡村振兴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小岗村18位农民按下红手印的“大包干”契约。

土地制度改革的核心是建立了利益机制

土地制度改革,是40年农村改革之肇始,以小岗村的大包干为重要标志。土地制度改革,确定了我国农村的 “基本经营制度”。后来的其他改革,都离不开这个重要基础。小岗村带头发起的土地制度改革,其本质意义,是改变了集体组织生产方式,打破了平均主义的大锅饭,建立起了利益机制。改革之后,谁干得好,谁收益就多。这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勤奋态度和创新精神,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政策落实情况汇报_改革在农村得以突破是因为_农村改革

十九大报告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而让个人的收益直接与劳动效果挂钩,是市场配置资源的关键基础。如果没有利益机制,市场的作用就无法实现。大包干的作用,本质上就是建立起利益机制。至于土地的分与合,规模的大与小,只是表象,不是本质。现在,随着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土地又以各种方式重新组合起来,这并不是对当初土地制度改革的否定。当初的分,是因为在当时的生产技术条件下,劳动的监督不容易,所以要分成一家一户的去作业。现在生产技术发展了,尤其是在平原地区,机械化程度大幅度提高,把土地流转集中起来耕作,就成为可能,并且生产效率更高。土地合起来之后,经济利益关系仍然是很清楚的,并不是对大锅饭体制的回归。

土地制度改革,破除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集体经济体制。这是对原来占统领地位的僵化固化意识形态的直接否定。那时的僵化固化的意识形态,普遍存在于各级干部的头脑之中,从中央到基层。因此,推进土地制度改革,需要极大的勇气,冒着极大的风险。能够成功地突破巨大障碍,推进这项改革, 是几个方面力量的共同作用:小岗村村民为代表的基层群众的大胆突破,思想解放的地方干部的默许认可,邓小平等中央领导的强力支持。改革在巨大的争议中进行,短短几年时间,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都获得了极大的发展。有了改革显著成果的支持,中央决策层最终以文件的方式,确认了改革方向的正确性。

40年中,土地制度改革也有一个不断深化完善的过程。一方面,农民的土地承包期不断延长,向着长久不变的方向发展,保持了基本经营制度的稳定。另一方面,实行土地“三权分置”,则是既保障了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利,也有利于土地经营权的流转,满足了发展现代农业扩大经营规模的需要。

山东淄博市临淄区稷下街道办事处孙营村村民获得了淄博市首批《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

实行土地的集体所有权,有两个重大原因。一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要求,二是实行农业土地利用方向管控和资源保护的要求。在国外市场经济国家,土地通常是私有的,但是用途并不能随便改变,国家要进行管控。在我国农村,由于法治观念仍然比较薄弱,如果是私有制,用途管控会很困难,实行集体所有制,会有助于土地用途的管制。现在把原来的承包经营权拆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是为了满足土地在我国农村的两种职能。在别的国家,土地通常只有一种属性——种庄稼。但是在中国不太一样,农村土地在这个用途之外,还有一个功能,这就是社会保障功能。因为,我国的农民还没有纳入到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中。现在,有2.8亿农民工到城镇中就业,城里失业了,待不下去怎么办?那就要回去的,回到农村,靠着所承包的土地,可以维系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不至于造成贫民窟现象。我国没有出现贫民窟,与这种土地制度安排,有很大的关系。

我国农村土地的这两种属性,原来都捆绑在一起,体现在承包经营权中。但是,随着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出现了矛盾。发展现代农业,尤其是平原地区,对土地流转、扩大规模的要求,很突出。但是,进城务工的农民,出于托底保障的需要,不愿意把承包经营权整个转让出去。现在,把承包经营权拆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就是分别对应着两种职能。承包权承担着社会保障功能,不准转让,不准抵押。农民在保留承包权的前提下,可以把经营权流转出去。经营权,就是土地的耕种权。从法律上看,经营权流转了之后,具有承包权的农民,是可以重新索要回来的。实际上,这种情况发生的概率很小,但是,进城务工的农民,会有一种心理上的保障感。

商贩在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搬运蔬菜。

市场制度改革的作用是实现资源最佳配置

农村改革_改革在农村得以突破是因为_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政策落实情况汇报

市场制度改革,就是放开市场,实行自由市场交易。在以前的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对农产品市场实行全面管控,实行“统购统销”制度。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只能卖给国家,叫统一收购;消费者能够购买什么,购买多少,也是由国家统一规定,实行粮票等票证制度,国家进行统一销售(配给)。实行这种制度的起因,是短缺,是供不应求;而实行这种制度的结果,是造成了更大的短缺,更大的供求缺口。

开放市场的改革,同样是充满阻力和争议的过程。反对改革的人,认为实行市场经济就是否定社会主义。另外一个反对改革的重要原因,是很多人不相信市场机制,觉得市场是不受政府控制的,越是重要的产品,越不放心交给市场,怕出乱子。

因此,农产品市场的放开,是渐进性的;开始是禁止,后来是默许,最后正式放开。这个过程很复杂,产品类别不同,放开市场的时间不同:先是瓜果蔬菜,然后是畜禽产品和水产品,然后是粮食,最后是棉花。1993年是个重要的时间节点;这一年,真正全面取消了粮票。

市场开放,还有另外一个维度,就是对国际市场的开放。这也有一个过程,在加入世贸组织的背景下,开放程度加大。农产品出口补贴取消,进口关税降低,实行了关税配额和非关税壁垒约束等。我国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关联日益密切,农产品出口和进口均大幅度增加,其中,土地密集型产品的进口更是快速增加。我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农产品净进口国,逆差达到500亿美元。其中,仅仅大豆一项,就接近400亿美元。现在的农产品贸易结构,总体上是符合国际比较优势原则的,符合我国弥补土地缺少不利因素的需要。进口的大豆,如果用国内土地来生产,所需要的土地面积,比全部东北和华北耕地面积总和还多。在大豆等农产品进口大幅度增加的开始阶段,有不少人表示忧虑,担心会被出口国作为贸易武器,实行禁运。而今年的中美贸易战,彻底颠覆了这种观念,农产品尤其是大豆,没有成为美国的制裁武器,而是成为了我国最重要的反制武器。

农产品市场的开放,是在整个国家经济体制变革的大背景下发生的,其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提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同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对市场经济体制地位的明确的正式确认。2012年党的十八大和2017年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明确了市场和政府两个作用的地位和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2018年农业农村部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现场,河北平乡县展出特色农产品灵芝。

对于农业生产来说,市场配置资源的重大意义,十分突出。不同地区,农业生产的资源条件不同,比较优势有很大的不同。如果让市场充分发挥作用,那么,每种产品,都能够在最适宜的地方,集中生产出来,就一定会形成产品的区域专业化生产。一方面,会形成大量的地理标志产品,另一方面,整个国家的资源配置达到最优,以有限的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例如,现在有很多地方,一县一品,全县90%以上土地就种一种产品或两三种产品。例如,陕西洛川种的苹果,陕西眉县种的猕猴桃等。在计划经济思维下,以粮为纲,就不可能实现这样的区域优势布局和优化的资源配置。现在很多地方形成的特色产品区域化现象,也正是因为不片面强调以粮为纲了,从而得以发挥各自的自然条件比较优势,来实现最佳资源配置。

废除农业税与实行农业补贴促进了社会公平

历史上,我国农民一直处于弱势地位,农业税制度和农产品的低价格制度是重要表现。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政策落实情况汇报_农村改革_改革在农村得以突破是因为

我国的农业税制度,最早始于公元前594年,春秋时期鲁国实行的初税亩制度。新中国成立后,1958年出台的《农业税条例》,规定平均税率为常年产量的15.5%。

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在90年代末期,农业税费负担日益沉重,农民反映强烈。问题的主要根源,不仅仅是农业税本身的负担,更重要的,是依附在农业税上的“三提五统”,即乡镇和村级摊派提取的各种费用。这些负担,不透明,很混乱,难以控制。于是,进行农业税费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在研究农业税费改革的过程中,发现找不到一种科学合理的农业税费改革方案。研究来研究去,最终的共识是,最合理的政策,就是取消农业税费。不过,为了取消,需要先规范,因为农业税费是地方收入,取消农业税费之后,一些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会有很大缺口,中央财政需要进行转移支付支持。这就需要把账算清楚。这样,提出了农业税费改革方案:正税税率为7%;农业税附加税为1.4%。2000年试点,2003年全面实行。2004年开始降减,2006年全面取消。我国2600年之久的农民负担历史,到此终结。

取消农业税的政治意义巨大,获得了广大农民的普遍欢迎。2006年,四川省南部县宋家坪村、河北省灵寿县青廉村、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黑虎洞村等地的农民,不约而同,自发为取消农业税立碑。取消农业税的社会意义也十分突出。这使得农村干群关系大变:基层干部不再需要收税,也不再可能搭车收费。同时,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实行转移支付,有助于减少区域差距,有助于促进城乡融合。

河南鄢陵县农民立碑感谢政府免除农业税。

提出直接补贴的背景,是加入WTO。当时,针对发达国家成员的补贴问题,我国开始研究直接补贴问题。从2002年,开始进行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和农作物良种补贴的试点。2004年,全面实行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2006年,实行农资综合补贴,其补贴数额最大,远超其他补贴。2015年,实行“三补合一”试点(把农作物良种补贴、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等三项补贴合并为一项)。2016年,全面实行“三补合一”。

以上补贴,是直接补贴。此外,保护价政策,也是一种补贴,是通过抬高市场价格所实现的补贴。2004年,我国开始对小麦、稻谷实行最低收购价格制度;2007年,开始对东北玉米实行临时收储政策;2008年,开始对大豆、油菜籽实行临时收储政策;2011年,开始对棉花实行临时收储政策。具体名称不同,本质上都是保护价政策。

在开始阶段,即2004-2007年间,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格保持不变,低于市场价格,因此,尽管有最低收购价格政策,但是并没有启动实际的收购。其后,2007-2014年间,保护价大幅提高,结果,使得保护价水平,不仅高于国内市场价格,也高于国际市场价格。这就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国家库存爆满,财政补贴剧增,市场关系混乱:国内过剩时还大量进口,出现了销地价格低于产地价格等各种价格倒挂关系。

针对这些问题,又进行了改革。2014年,取消了新疆棉花、东北大豆的临时收储政策,而代之以目标价格补贴政策。试行棉花目标价格补贴,实现了价补分离、市场定价的积极效果,但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包括操作困难、补贴额大增等问题。于是,又进行了新的探索:2016年,取消了玉米临时收储政策,改为实行面积补贴。此后,又尝试对稻谷和小麦的政策进行改革:保留最低收购价格制度,但降低价格水平。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政策落实情况汇报_农村改革_改革在农村得以突破是因为

河南南阳市卧龙区陆营镇陆营村村民领取种粮补贴。

补贴,是个很复杂的问题。农业事关解决吃饭问题的重大国计民生,农民又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因此,给农民补贴,是好事,完全符合社会公平的要求。不过,如何采取适当的补贴方式和渠道,非常重要。补贴方式不当,干扰了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就会变成政府花钱找麻烦。并且,国家可用于农业的财政支出,总是有限的,应该采用最有效的财政支农办法,让有限的财政资源发挥出最佳的作用。我国按面积补贴强度已经高于欧美,但按人均补贴强度则远远为低,靠补贴是无法持续提高农民收入的。最好的补贴是不扭曲市场的补贴,如欧盟的脱钩补贴;最好的支持应当是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等。

就业制度改革是走向城乡融合的重大突破

就业制度方面的改革,就是允许农民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这从另外一个方面,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严重束缚。

就业制度改革,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乡镇企业的发展。包括了乡(镇)办企业、村办企业、私人企业等,相当于农村的二、三产业。在严格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对于农民从事非农业活动,有着非常严格的限制。改革开放之后,极大地突破了这种限制。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异军突起。到1987年,乡镇企业的产值,就超过了农业总产值农村改革,为农村的就业和农民的收入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当时,叫做“离土不离乡”。

第二个阶段,是离土也离乡,这就是农民工的出现。其中,在乡镇地域内从业的,叫本地农民工,现在已经超过1.1亿人;在户籍所在乡镇地域外从业的,叫外出农民工,已经超过1.7亿人。这在改革前乃至改革初期,是根本无法想象的。农民到城镇中就业,涉及到很多政策改革,其中最主要的,是允许城镇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雇用农民工,是允许民营企业在城镇中建立和发展。

宁夏银川市举行的“春风送温暖、体育进工地”农民工运动会现场。

乡镇企业和农民工的发展,使得农民的收入持续大幅度增加。40年来,我国农民收入取得长期高速度增长的奇迹,其中最重要的基础,是外出务工和农村非农产业的持续发展。现在农民家庭收入中,外出务工和农村非农产业收入的占比,合计已经超过了一半还多。

乡镇企业发展和农民工进城,既是对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工农壁垒的突破,也是对城乡壁垒的突破。农民工进城,既是城市发展的需要,促进了城市工业的蓬勃发展,也是农村发展的需要,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机械化。减少农业劳动力,减少农村人口,这是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农村改革_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政策落实情况汇报_改革在农村得以突破是因为

当然,农民工现在也还面临着各种问题。对城乡差别和工农差别感受最强烈的,可能就是农民工,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现在的差异主要是在就业、子女就学、社会保障等方面。这些差异,是改革开放之前一直存在的,改革开放以来,已经有了一些减弱减少。例如,农民在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保障等方面,以前是没有的,现在已经有了,但是水平仍然不高。未来的发展趋势,一定是这些差别的不断缩小,是城乡发展的不断融合,最终实现城乡在体制上的真正融合。

湖北嘉鱼县官桥镇官桥村八组村民别墅一隅。

发挥好两个作用是40年改革的根本经验

40年来的改革,让我国农业农村面貌巨变,发展成就举世无双。回顾以上四大方面以及其他方面的改革,可以总结的经验很多。而其中最为关键的根本经验,就是发挥了两个作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市场的作用。40年改革的本质,就是不断的摒弃计划经济(包括制度和观念),不断走向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的本质,是赋予参加者有高度的自由选择权利。包括产业选择(种什么,养什么;怎么种,怎么养……)、市场选择(卖给谁,卖什么价……)、消费选择(买什么,买多少……)、就业选择(哪个行业、哪个地方……)等等。自由选择,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励努力和创新;选择的动力,是利益最大化。而生产者与消费者利益的最大化,就是国家和社会利益的最大化。

市场的作用,就是可以通过价格机制,实现市场的供求平衡。这个过程,就是优化资源配置的过程:按照需求调整生产(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按照比较优势进行区域布局(在哪里生产,包括国内或国外);按照最佳投入产出效率确定投入结构(以何种方式生产或何种规模生产);等等。

政府的作用。这也是绝不可少的,但是具体发挥哪些作用,却是需要不断明确完善的。四十年改革的过程,也就是政府转变职能的过程,即:不断放弃和退出一些领域的作用,而不断强化在另一些领域的作用。其实,这也可以归纳为放、管、服。放,就是改革,就是放开市场,尽可能让市场充分发挥作用。管,就是管市场做不了做不好的事,例如维护市场运行,遏制坑蒙拐骗,保护生态环境,保障食品安全等等。服,就是提供各种公共服务,包括基础设施、科技、规划、信息、教育培训等等。

发挥好两个作用,需要解决文件、理念和实践三个层面的问题。文件,很重要;尤其是改革开放初期,意识形态方面的阻力很大,争论很大,把改革写进文件,很不容易。理念,更重要;经过了四十年的改革之后,现在把改革写进文件,已经不那么艰难了,而要让文件中的内容,真正进入头脑,成为坚定理念,意义更加突出。实践,最重要;要把文件内容,真正转化落实为改革实践,落实到各项具体政策和具体工作中去,改革才算真正到位。

在过去四十年中,两个作用的发挥,成就了辉煌的发展成就。展望未来,需要继续深化改革,把两个作用的关系界定得更准,把两个作用发挥得更好,推进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发展,推进乡村振兴伟大目标的全面实现。

一、政策背景

2019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明确指出,立足新时代国情农情,要将数字乡村作为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方面,加快信息化发展,整体带动和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

2020年1月,农业农村部和中央网信办发布《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年)》,要求以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为发展主线,以数字化引领驱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数字乡村方案,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2020年7月,农业农村部和中央网信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工作的通知》,确定117个县(市、区)为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地区,到2021年底,试点地区数字乡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2022年4月,中央网信办、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乡村振兴局联合印发《2022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部署了10个方面30项重点任务,到2022年底,数字乡村建设要取得新的更大进展。

二、方案概述

利用云计算、人工智能、地理信息系统等数字化技术,集成整合农业农村各类数据资源,推进技术融合、业务融合和数据融合,打破数据孤岛,建设数据仓库,提供农业农村大数据基础库和专题数据库。依托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挖掘农业农村数据价值,激活数据动能,服务各级政府,打造多场景、多业务协同、动态交互的数字乡村全景图。

三、方案优势

01

打破数据孤岛,助力科学决策

将目前已有的标准不统一、多源异构、难以整合的数据按照规范进行统一整合,同时建立稳定可靠的数据共享机制,保障数据的横向、纵向共享交换,充分发挥数据价值,支撑业务应用,并为领导层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02

盘活乡村资源,促进产业升级

统筹盘活农村现有林地、撂荒耕地、闲置住宅和闲置宅基地等资源,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02

探索乡村智治,建设数字乡村

依托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数字化技术,构建乡村治理一张图,探索乡村智治新模式,推动乡村治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升级和治理手段的数字化转型。

四、总体架构

方案以“一平台+四体系+N应用”架构进行设计,通过建立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支撑乡村全域一张图、产业经济一张图、综合决策一张图和乡村治理一张图四大体系,开发N个应用体系,满足农业农村数据资源的时空化表达、乡情村貌的可视化展现、乡村事务的信息化管理,为数字乡村建设奠定基础。

五、建设内容

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

通过数据汇聚、数据清洗、数据处理,构建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形成标准统一、信息共享的数字底座。建设数据共享交换体系,建立可靠安全、方便高效的数据共享机制,实现县镇村基础数据的共享共用,为乡村全域数字化治理夯实基础。

依托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为业务应用提供统计分析、数据查询、多维展示等数据服务,为政府决策提供“一图全面感知”的乡村智治新模式。

乡村全域一张图

以电子地图、遥感影像、三维实景模型等空间数据为基底,叠加自然资源、农业农村、住房建设等部门数据,构建乡村全域一张图,在三维场景下直观展示村庄山水林田湖全貌,使乡村自然资源分布、项目布局、用地状况和基础设施建设情况一目了然。在接入静态数据基础上,还接入了动态物联感知数据,可以实时查看,真正实现“一屏感知全域、一图掌握全村”。

产业经济一张图

在乡村全域一张图上叠加产业经济和产业分布数据,展示一、二、三产业的融合情况以及产业结构分布情况等,为把握产业发展现状、产业流通情况、产业资源情况、产业创收情况和产业规划布局调整提供了全局化、可视化数据支撑。

综合决策一张图

基于综合决策一张图,对农业产前、产中、产后产业链大数据进行可视化管理。直观展示生产经营主体、产业基地分布情况,展示产业基地的天空地一体化的实时监测数据、生产销售数据,可视化汇总分析全域基地生产经营情况,辅助政府部门决策施政,提升管理效率,实现数据化管理、在线化服务。

乡村治理一张图

(1)乡村规划

实现对区域内乡村现状和发展规划展示,包括土地利用情况、空间管制情况、乡村发展定位、乡村发展指标数据等涉及规划领域的多项指标,为乡村中长期规划提供决策辅助。

(2)宅基地和住宅利用

展示农村宅基地和农村住宅利用现状,包括农户统计、宅基地规模、布局、权属、利用情况。

(3)乡村经营

综合分析乡村农业企业、家庭农场、合作社等经营主体的土地承包经营类型占比、土地流转数量、面积情况、流转方式等土地流转信息,实现经营主体及土地流转智慧化管理。

(4)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通过对感知设备、村民活动等数据的动态收集、精准分析和异动管理,实现对农村人居环境变化的实时监测和基础设施故障的及时处置。

(5)疫情防控

建立疫情防控一张图应用体系,实现“疫情信息全维感知、疫情问题及时预警、疫情事件有效处置、决策分析精准有效”。

上一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形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农村现代化新格
下一篇:“智慧数字乡村”应运而生(热点辨析)
热门服务和内容

客服微信

  • 客服微信

    扫描咨询

  • 官方公众号

  • 官方公众号

    扫码查看演示

  • Copyright © 2019-2021 网侣(宁夏)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备案: 宁ICP备16000137号-9
    电话咨询:183-9523-2024
    在线客服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