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新闻

大理这8个中国乡村改造项目,美爆了!

作者:智慧乡村 | 发布时间:2022-12-26
城视窗今天介绍8个关于中国的乡村改造项目,希望让城市里的人们感受到,田园土地和绿色生命其实离我们的生活很近。这个位于南京西南40公里的近郊乡村,已先后完成了村落规划改造与乡村特色民宿、餐饮建设。南院是城市和乡村的连接体,设计策略上建筑师采用一老一新的模式:将老房子完整改造,并在边上的空地上建造一个新的开放式建筑。也希望通过竹建筑构建乡生活、农业和景观建筑的重要类型,并满足当代回归自然的文化需求。

越来越多的建筑项目在乡村拔地而起,建筑师们在用自己的意识观念为这些资源匮乏,信息不流通的小地方创造更美好,舒适的生活空间。与此同时远离了大城市和高成本,或许他们又离自己的梦想进一步,少些浮躁而多些时间专注在了解当地文化,思考建筑的本身。城视窗今天介绍8个关于中国的乡村改造项目,希望让城市里的人们感受到,田园土地和绿色生命其实离我们的生活很近。

一、柴米多农场餐厅

这是一个改造项目。其前身是位于大理古城核心区的一组废弃的办公设施。包括一个白族样式的木结构建筑、一个砖混结构的平房和一个约200平方米的庭院。这个地方被大理的生活方式品牌“柴米多”租赁下来,改造为一个农场餐厅、农产品超市、手工艺展厅和举办每周一次的“柴米多市集”以及其它社区活动的场所。

▽由办公设施改建而来的餐厅与市集

▽木结构建筑、砖混结构的平房和庭院

改造设计的重点在于处理庭院东南西北四个界面。庭院北面的平房首先被加建为两层的餐厅,餐厅的屋顶根据大理古城的规划要求做成了传统的白族样式。一个钢结构亭子从餐厅的南立面伸出来,把餐厅内部的空间和庭院空间在使用上联系起来。亭子的平面是一个不规则四边形,亭子的立面用竹子包裹,起到强化形体和过滤光线的作用。面向院子的一侧的竹立面可以开启,在市集活动的时候加强内外空间的联系。竹子的立面向上延伸为露台栏板,栏板的轮廓在立面上也被切出一条斜线,让露台空间朝向老木屋的青瓦坡屋顶倾斜过去。

▽庭院北面的餐厅

▽ 面向院子的一侧的竹立面可以开启

大院儿的西侧是一个传统样式的木结构建筑。我们把这个老房子整个一层的隔墙和老木门拆除掉,让整个一层成为一个面向庭院开放的空间。然后在外侧增加了一层竹格栅的推拉门。未来可以根据需要灵活调整内部空间的遮蔽程度。推拉门的外钢框遮挡了红色的木柱和大理石的柱础,以一个新的立面形式来呼应改造后内部全新的空间感;在彻底取消首层木结构形象的同时,烘托出大木屋二层出挑的外廊、瓦屋面的檐口和颇具年代感的木栏杆。

▽传统样式的木结构建筑

▽室内空间

大院儿的南面是庭院的主入口。我们在这里加盖了一个楔形平面的轻钢结构雨棚来重新定义入口空间。一方面为一些售卖功能提供遮蔽,同时也增加了一个空间层次,改变了大木屋从入口一目了然的印象。竹子在这里被用于吊顶,从视觉上跟大木屋首层推拉扇和餐厅伸向庭院的立面联系起来,彼此呼应成一个新的整体。

▽楔形平面的轻钢结构雨棚来重新定义入口空间

▽雨棚为一些售卖功能提供遮蔽

大院儿的西面是种植三角梅的花坛。这一面的处理比较简单,只是把花坛加宽做成一个榻,室外就餐和市集活动的时候可用作长凳,市集熙熙攘攘的时候,也是小朋友们相聚的场所。

▽加宽的花坛在室外就餐和市集活动的时候可用作长凳

二、太阳公社

太阳公社是一个社会环保型的项目,建筑师以当地的材料毛竹构和溪坑卵石,建造了这间适于田间地头的茶棚猪圈,造价低廉,但是却易拆卸和重修。屋顶的毛竹构的编织发动了当地所有村民。正如太阳公社的理想:“让每一颗在尘世中奔波的心有一个地方得到休息。”这个乡村里的乌托邦同样也是对手工艺的一次复兴。

桐庐美丽乡村改造案例_乡村泥巴路改造成水泥地旧路改造_乡村改造

太阳公社位于杭州临安市太阳镇一个名为朱伊坞的狭长山谷中,隶属西天目山的余脉。一百头猪猪享用着3000多平米的园区,包括猪舍、前庭、后院和游泳池。

猪舍的建筑材料轻竹、卵石、茅草等,都来自于当地。为了保护农田,猪舍不做地基,只做了10个石墩,上面用竹构架连成一片,靠自重来稳定。轻竹的搭建非常方便,五六个人花了不到一周的时间就搭建起来了。劳力同样也来自于山区。

茅草的长边形成有效的屋顶防水系统,又能保持呼吸性,气流可以加速吹干茅草,防止腐烂和蛀虫。鸡舍同样是纯天然的竹构建筑,底部由木栅构成。五间亭由五个小间组成,可供游人休息喝茶。

三、石塘村互联网会议中心

乡村发展的现代化、城镇化趋势不可避免的需要引入新的功能类型,互联网会议中心等大空间多功能建筑是其中之一。江宁石塘村项目以“公社礼堂”及“温室大棚”为原型,尝试重构乡土环境下的公共空间类型。采用工业化快速建造体系,引入预应力细柱结构技术,有选择的以适宜技术消解弱化物化的建筑存在,还原乡村原有的触感,在极短的建造时间内进行了一次乡村复兴的建筑实验。

石塘村的“互联网小镇”计划,是当今中国乡村城镇化的一个缩影,包括其实施面临诸多困境——乡村现代化、城镇化与城市化之间微妙的差异和困扰,即便那些具有优越区位条件和丰富自然资源的样本。这个位于南京西南40公里的近郊乡村,已先后完成了村落规划改造与乡村特色民宿、餐饮建设。作为“美丽乡村”的后续发展,应对未来“互联网创业大赛永久会址”带来的会议、观演等多功能的需求,地方政府提议的互联网会议中心项目,显然对于乡村的未来产业转型至关重要,但同时从选址到建设并未经过蓝图规划的缜密过程,而呈现出某种乡土聚落发展的“自发性”。

▽ 入口立面远眺

▽ 东侧立面

▽ 北侧立面

在中国的传统乡村,大房子并不多见。作为公共建筑的“公社礼堂”,和作为生产设施的“温室大棚”是其中的典型。对上述两种“原型”的要素分析,成为推动设计的重要路径。乡土建筑类型通过与建造的材料、构造直接相关,既是乡土建筑现实存在的物质基础,也成为形式表现的重要媒介,和抽象的建筑空间意象、文化体验的载体。

▽ 建筑鸟瞰,从外侧看两坡屋顶结构

▽ 从内侧看屋面结构及吊顶局部

▽ 会议厅

“互联网会议中心”作为乡村新的功能类型,其要素构成毫无疑问是时代进步的诉求,而“类型”思考方法“转换”和“进化”的本质,从来不是拒绝——而是迫切需要积极融合新的技术策略,形成技术和乡土相契合的发展推动力去延续固有的空间环境秩序。

四、三甲屯南院

乡村改造_乡村泥巴路改造成水泥地旧路改造_桐庐美丽乡村改造案例

南院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马山县古零镇羊山村三甲屯,顾名思义南方的院子。这个自然村屯宁静而朴素,长久以来生活着黄、梁、唐三个姓氏的族群,由此得名三甲。这里有着举世无双的喀斯特地貌,四周青山苍翠,形成一道道绿色的屏障,群山之下,小河环伺,缓慢地从村子中流淌经过,河边有游泳的孩子,洗菜的大姐,洗衣服的大妈…耳畔是远远飘过来的三声部民歌,清澈婉转,显得那么恬淡美好。

▽宁静而朴素的三甲屯

南院的诞生始于三甲屯的美丽乡村改造工程,在大刀阔斧的村落改造中,村里的老房已经悉数被拆除,只留下小河边的一栋孤零零的土砖老房,掩隐在一片玉米地里。这座老房原是一栋私人住宅,有着超过60年的历史,房屋的主人曾进行过几次修缮,最终还是将之废弃,在河对岸新建了一栋三层砖混住宅。这座老房子的土砖墙斑驳不堪,局部已经坍塌,内部空间逼仄而且幽暗。但令人惊讶的是朝向小河的山墙非常完整,其屋顶的坡度近乎45度,在远处苍翠的青山掩映下,以及周围新农村住宅的包围下,显得分外特别。

▽周围新农村住宅的包围下的南园

业主黄老师生活在南宁,一直致力于在广西开展乡建和儿童自然教育活动。在她的坚持和努力之下,这座老房子得以完整保存,成为这个村屯唯一的记忆。南院是城市和乡村的连接体,设计策略上建筑师采用一老一新的模式:将老房子完整改造,并在边上的空地上建造一个新的开放式建筑。

▽一老一新的两座房子

▽老房子

▽新房子

▽新与旧的相遇

因老房子的内部纵横墙体较多,空间狭窄,建筑师将老房子的内部墙体拆除,植入了钢结构形成大空间,并且增加了夹层。钢结构和砖墙混合称重,支撑着新的屋顶,也让有坍塌风险的墙体变得更加稳定。工人们将墙体拆下来的土砖替换到已经坍塌的墙体上,同时小心翼翼地拆除屋顶的瓦片,又小心翼翼地重新铺设上去。老房子新旧材料交织,土黄色的砖,白色的钢构架,木色的屋面板,形成了画廊空间般的艺术效果。阳光从天窗倾泻而下,游弋的光影让人感受到时光荏苒,也让这栋花甲之年的老房子重新了焕发新的生命。

▽ 阳光从天窗倾泻而下

▽ 植入了钢结构形成大空间,并且增加了夹层

▽ 夹层上的空间

老房子邻近小河的一侧原来是一片玉米地,建筑师在这里新建一栋建筑,将老房子的功能和空间进行扩展。为了不破坏老房子的山墙面,将新房子脱开布局,而且墙体大面积采用玻璃,保证了视线的穿透,同时用新建筑的轻盈来衬托老房子的厚重。新建筑的主体结构采用高强竹纤维复合材料,纤细的构件如同木材,显得无比温暖。新建筑沿各个方向设置了不同尺度的庭院,伴随着不同透明度的玻璃,近远之处优美的景色如影随形。新建筑仅在厨房一侧设置黏土砖墙,与老房子进行着材料上的对话。历经岁月之后,这两个建筑的砖墙都会产生同样的痕迹。这两栋建筑一个新一个旧,一个厚重一个轻型,彼此对照又彼此呼应。

▽ 轻盈的新房子

南院落成之后,村民们虽然不太明白为什么在村里要修建这样的房子,但他们都说很喜欢这里,因为老房子的一砖一瓦都非常的熟悉,而新房子则显得很亲切。村里的孩子都喜欢来这里,因为这里有很多个院子,他们可以无拘无束的穿梭奔跑、玩耍、看书和发呆;经常有游客闲逛至此,发现这里完全开放,富有生活气息,他们会休息片刻,拿出相机留影。

南院是三甲村最后的老房子,见证着村落历史的变迁,也以全新的生命姿态继续守望着这无比秀丽的自然。

五、竹园

“竹园”位于城市周边典型的乡村环境中,是乳业企业的奶牛生产基地中植入亲子儿童园的“活化”项目,亲子家庭可以在这里体验健康牛奶生产链的源头,同时亲近自然和土地。竹,从古至今既用作器物,又被赋予人文情怀。竹材易得,生长周期快,便于加工。建筑师充分利用乡村手工劳作的资源,在传统竹工艺基础上探求当代的手工艺建造方式,希望通过竹建重构乡村生活、农业和景观建筑并满足。并满足当代回归自然的文化需求。

『自然材料打造的园区』我们选择“竹”作为设计的重要元素,“竹园”非竹种植园,而是实验不同类型竹构建筑的场所。竹,从古至今既用作器物,又被赋予人文情怀。

竹材易得,生长周期快,便于加工。设计师充分利用乡村手工劳作的资源,在传统竹工艺基础上探求当代的手工艺建造方式。

也希望通过竹建筑构建乡生活、农业和景观建筑的重要类型,并满足当代回归自然的文化需求。

『传统竹工艺满足当代回归自然的文化需求』“加建、植入”方面,我们将南北向分为四个区:入口区、科普教育区、互动体验区和休闲娱乐区,分别对应的主体建筑为扇形门;竹伞厅、音乐剧场和竹波墙;游廊和围墙;草料间。

六、桦墅村口乡村铺子

乡村铺子位于村口,方案试图恢复中国传统乡村的“村口”空间,把村口一栋老房子改造成公共活动的空间场所,希望用一些传统的布局法和工法完成对村口传统的重建,重新塑造村口的公共性。

在传统的乡村里,村口是村落和自然的分界点,有标志和分隔功能,有交通组织功能,有休闲集会功能。通常村口要有棵大树,还有个亭子,村中有个广场,村边有宗祠和家庙,才能说是完整的村子。有的村口道路穿过一个小房子,叫路亭,供村民和过客休息,这类建筑大多为村里宗族机构组织,由村民集资兴建或由个人捐造。有些地方村口是个广场,作为辨认道路、计算脚程的参照,还可以作为集市,在特定时间也可以供应茶、暑药或草鞋。

设计试图恢复“村口”的公共性,把村口空间重建作为乡村文化生活重建的一个部分。原村口建筑是一间一层的普通的三开间房屋,面宽11 米,进深7 米。设计按照宅基地原址重建这个房子,并在外侧结合村口景观广场和大树,加建一个6×4.8 米的公共性廊子供村民和过往游人休息交流。

乡村泥巴路改造成水泥地旧路改造_桐庐美丽乡村改造案例_乡村改造

屋架采取了传统中国的木构做法,希望尽量使它的形式能回溯传统地方性格,体现江南本土的建造体系。设计参考了皖南和婺源乡村的一些公共建筑形式,如路亭、廊桥等,这些乡村建筑类型是过去江南乡村曾经普遍存在的,只不过在皖南和婺源这些地方,因交通不便等原因这些乡村建筑被保留了下来,基本可以把它们理解成江南乡村过去普遍的的样子。

样式选择之后,进行了少量现代设计的改进,让结构更加合理。室外的廊子延伸到室内,室内外部分结构是一致的。如今乡村铺子已落实南京当地的经营者进驻, 平日里进行传统农产品的展示与售卖,周末时结合村口的景观广场会成为村民和游客买卖物品的乡村集市。

七、烤烟房名宿改造

贵州桐梓县是中国西南的主要烟草产区之一,村子以烟草种植为主要产业,维持着手工烤烟的传统。随着产业转型,和新型密集式烤烟房的建设,满足手工操作的传统烤烟房已经失去意义。烤烟房作为手工烤烟时代最具标志性的产业景观遗存被大量废弃和拆除。建筑师希望对烤烟房进行改造和更新,来保留传统产业记忆,寻求烤烟房在下一个时代中存在的可能性,成为一个村庄一代人的记忆。

▽工人在安装嵌入建筑内部的钢架结构

原烤烟房在几十年的时间里经过多次拆建,材料复杂,底层为碎石砌筑墙体,中部以上为后来改建的水泥空心砖墙体,石棉瓦屋顶。现状墙体非常脆弱,既不能开窗,也不能有任何改动。封闭的立面和较为狭窄的内部空间以及采光缺陷,是作为客房改造面临的最大问题。为解决功能附着问题,我们在建筑内部嵌入钢架,将建筑墙体与承重结构分离开来,形成“双层嵌套结构”。旧墙体不再受力。所有的内部新加功能体块全部附着于钢框架之上与原有的墙体脱离结构联系,解决了新增功能的结构问题。

▽抬升后的钢结构屋面和置于烤烟房外的“盒子”

为解决采光通风问题将原有石棉瓦屋面拆除,改为钢结构屋架。整个屋面在原基础上整体抬升,在屋面与墙体间形成一圈带状窗户。屋面上方设置了玻璃天窗,原本黑暗的室内变的阳光充裕且富有浪漫气息。天窗的设计,使“光”成为建筑重要的元素之一。白日云影,抑或夜晚星辰,都透过天窗成为房间的一部分。床在巨大的玻璃天窗下方,使之成为了一间极富特色的观星客房。而建筑内部的暖光通过窗户散射出来,与冷峻的白墙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反差。

▽钢结构小青瓦屋面。旧屋顶的修复和更新

▽烤烟房内透出温暖的灯光

由于烤烟房空间狭窄,内部形成一种类似“深井”的消极空间,而分割两层又略显局促。屋顶的抬高给内部分割空间提供了可能。我们将烤烟房内部在保留原有晾晒木梁的基础上进行空间分割,上层卧室与天窗,下层起居室。保留的原有环形烟道,形成了一个局部下沉空间,既提高了舒适性,满足了不同功能需求,又丰富了空间体验。

▽下层起居室,可以围坐交谈的下沉空间

▽下层起居室,屋内深色的木梁,是烤烟时的晾烟杆

▽上层卧室

▽夜晚可以看到星空的天窗

乡村泥巴路改造成水泥地旧路改造_桐庐美丽乡村改造案例_乡村改造

卫生间作为客房的必备功能,不可或缺,但烤烟房内部无法容纳一个独立卫生间。于是我们选择了“功能外置”的手法乡村改造,将卫生间功能置于外部,独立的卫生间“功能盒子”与烤烟房形成体块穿插关系。卫生间采用钢结构,钢板包裹,底层架空,犹如一个漂浮的黑色体块,低调谦逊却棱角鲜明,与烤烟房形成一种和谐的共生关系。

▽“盒子”采用了木材和钢材,材料的亲和让新构筑与周围环境产生联系

▽“盒子”的体量经过反复的推敲,以求与环境更加和谐

烤烟房标志性的外形是对于时代记忆最好的承载,因此,我们在改造过程中尽量保留了其原有外观:封闭的空间,穿插的晒烟杆,凸起的烟道,狭小的观察窗……墙体进行了修复,保留了原有的材料和使用中时间的痕迹。被留下的还有见证了烤烟房变化的葡萄藤,横向的黑色钢筋支架使其与院墙结合,与烤烟房互不干扰。原来烤烟房内一把用来登高挂烟叶的木梯被保留下来,挂在黑色“功能盒子”钢板墙上。使得整个现代的构筑与时间有了对话,形成了奇妙的对比。

▽曾经用于挂烟叶的木体被挂在外置“盒子”的一侧,形成对比

▽调整后的葡萄架低调的处理了与烤烟房及庭院的关系

▽烤烟房、葡萄架与庭院

八、富春俱舍走马楼

“走马楼”是一个四合院式的徽派老宅的移建,由于位置正处码头,因为被改造成为一个酒店的接待厅和酒廊。整个老宅的占地面积很小,天井就占了不少空间。在天井的局部可以开启一个“伞形”独立装置,来解决空调密闭性,雨水收集和采光通风等一些系列问题。“伞形”下方可以腾出更多空间放置沙发同是也可以让“雕梁画栋”更好的呈现。建筑师希望老得建筑能够尽量的被使用,但不是单纯的作为被“供奉”的对象。建筑师比喻:“这个和以前人们修补陶器后,一直把玩的道理一样。”

△旷世名作《富春山居图》中描绘的正是富春俱舍所在的江段,富春俱舍之景可谓得传画家之神。

△富春俱舍秉持着对富春江两岸千年传承的徽派建筑风格的敬意,更将其加以国际化演绎,凸显院落文化菁华。

△俱舍的客房装修以现代手法呼应传统建筑。

△卫浴空间呈现出简约、内敛、奢华的气质。

△富春俱舍将所在的古村落内的一组徽派砖木建筑,运用传统手工工艺依古代规制营建成为富春书院,以示初心,更作为富春俱舍价值观的象征。

△立礼堂为一组低调内敛的经典徽派建筑,占地近7000平方米,由大堂、多功能厅、泳池及池边烧烤广场、全套房酒店客房等组成。

△走马楼,系富春俱舍所在的古村落内的一幢拥有一百五十年历史的徽派古宅。富春俱舍将走马楼完整地保存下来,改建设计为以一座竹子装置艺术为主的酒吧。

△自富春俱舍远眺,近树苍苍、溪山深远,一切宛如自然说法,可澄心可滤性,是一处难得的调心道场,为每位客人重构出黄公望临江而居的中国传统文人的生活图像。

城视窗综合整理。

上一篇:乡村振兴 离开“宇宙中心”,我们是不是应该做些什么?
下一篇:关于数字乡村规划要考虑的几个方面的工作建议
热门服务和内容

客服微信

  • 客服微信

    扫描咨询

  • 官方公众号

  • 官方公众号

    扫码查看演示

  • Copyright © 2019-2021 网侣(宁夏)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备案: 宁ICP备16000137号-9
    电话咨询:183-9523-2024
    在线客服咨询